Cart 0

什么造成了肠易激综合征-IBS?

什么造成了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疾病。

患者存在长期的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的症状,但常规的检查又查不出明显的原因。

结果就是,这种疾病常被冠以”病因不明“的标签,给患者带来深深的困惑。

而即便一些讨论病因的文章,也常常是“开局一张图”,列出一大堆的可能因素,让人不知所措。

p1.jpg

在上图中,你可以看到,IBS的可能病因有十几条之多。

但我们要问的是,其中哪些因素只是表象,而哪些因素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每个因素都进行细致地拆解,从而试着更加地接近真相。

1.肠道动力异常:不是根本原因

IBS的患者,肠道动力确实有些异常。

比如,腹泻型的IBS患者(IBS-D)肠道的收缩似乎有些加快,食物通过小肠和大肠的时间也要更短。而便秘型的IBS患者(IBS-C)肠道收缩频次减少,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要更长。

但问题在于,IBS虽然和肠道动力异常有关,但却并不存在标志性的动力失调的特征。

这就有点像是说,广东人喜欢喝茶,但你没法通过一个人是否喜欢喝茶来判断他是不是广东人。

虽然用一些调整肠动力的药物能改善IBS的症状,但肠道动力异常更多的只是“症状”,而不太可能是IBS的根本原因。

2.内脏高敏感性:背后另有答案

IBS患者常常会有内脏高敏感的状况。

所谓内脏高敏感,是说肠道耐受压力的阈值比较低

——同样的刺激,正常人可能没有任何反应,但内脏高敏感者就可能出现腹痛和胃肠不适。

不得不说,内脏高敏感性是一个很好的锅。

你看看你,内脏这么敏感,肯定是神经有问题——都是你脑子的问题。

没错,内脏高敏感性确实和肠道神经系统的紊乱有关。

但我们仍然要多问一句,肠道神经系统为何会出现紊乱?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炎症。

3.慢性炎症:导火索

IBS患者普遍存在低水平的炎症。

在患者的小肠和大肠中,通常都存在淋巴细胞的增多。

这些淋巴细胞会分泌一氧化氮、组胺和蛋白酶,从而刺激肠道神经系统,造成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的异常。

与此同时,在IBS患者空肠、回肠末端和结肠中,都发现有肥大细胞的增加。

而肥大细胞分泌的前列腺素E2,会激活肠道神经(背根神经节),最终导致内脏高敏感性。

你可以看到,上面提到的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背后都有相同的导火索,即炎症。

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什么导致了IBS的炎症?

4.肠道菌群失调:促炎菌群

IBS患者存在慢性的炎症,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紊乱的菌群。

从结构上来看,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是偏低的,而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又是偏高的。

而从功能上来看,IBS患者的菌群存在明显的促炎效应。

将患者的粪便移植给无菌的小鼠,整个鼠都不好了。

老鼠会出现内脏高敏感性,并且产生情绪失调。

与此同时,老鼠的肝脏也会产生炎症——Kuffer细胞增生、同时炎症因子TNF-α、IFN-γ都会升高。

我们可以看到,IBS的菌群的促炎效应不仅限于肠道,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患者除了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这样的肠道症状,还会有疲劳、皮疹、背痛等各种各样的肠外症状。

5.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争议点

在功能医学界,IBS的问题常被归结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上。

然而,IBS和SIBO到底有多大的关联,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乳果糖氢呼吸试验曾被认为是检测SIBO的可行方法,并且很多IBS患者的氢呼气试验的结果为阳性。

但在目前,许多学者都在怀疑,氢呼气试验是否真的能用于诊断SIBO。

检测SIBO的金标准,是进行空肠穿刺——从中直接取出内容物进行培养。

但2007年瑞典的研究表明,IBS患者和正常人的培养结果没有明显的区别。

许多证据表明,在氢呼气试验的结果中,氢气高,许多时候只是肠道传输速度过快,而并非真的存在SIBO。

由于SIBO和IBS的症状高度重叠,我们有理由相信,一部分IBS患者确实存在SIBO。

但如果要将大部分IBS的症状都归咎于SIBO,目前的证据并不支持。

你也许会问,那利福昔明为何会有效果?难道不是在杀菌吗?

如果真的存在SIBO,利福昔明自然会起效果。

但除了抗生素效应之外,利福昔明还具有调节菌群和肠道动力的作用——可能这些作用,才是利福昔明起效的更主要的原因。

6.感染后:炎症的持续

一部分IBS的患者,发病起于一次急性的感染。

在急性肠胃炎后,普通人的IBS患病率会增加6倍——其中10%的人最终会患上IBS。

这种因感染而导致的IBS被称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

当人体受到感染后,即使感染被清除了,身体环境也可能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免疫系统的异常、肠道屏障的异常以及肠道菌群的变化。

在PI-IBS患者中,炎症细胞在感染清除后仍未消停,还在不断地释放着各种促炎症的细胞因子(如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从而引起长期的慢性炎症。

与此同时,这些患者会出现“肠漏”的状况,使得免疫反应更加无法得到停息。

除此之外,在发生急性胃肠炎症后,人们消化道中的有益菌群也会大量地减少,这进一步地促成了IBS的发生。

7.肠道食物过敏:50%以上的患者存在

201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50%以上的IBS患者存在肠道食物过敏。

在接触造成反应的食物后,患者的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会增加、肠道黏膜会出现破损、血浆中的物质会渗透到肠道中。

简言之,对于IBS的患者,一些食物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造成机体损伤,并增加肠道炎症。

在引起问题的食物中,最常见的包括:小麦、鸡蛋、牛奶和大豆。

P2.jpg

图:IBS患者存在的肠道食物过敏 

除了特定的食物外,两类食物成分也容易给IBS的患者带来问题。

一种是组胺,另一类是发漫

组胺会激活COX2酶,从而促进肥大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最终增加内脏的敏感性。

而发漫类物质,也会增加肠道中的丙酮醛——一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前体。后续生成的AGEs会刺激肥大细胞,引起内脏高敏感性。

P3.jpg

图:发漫造成内脏高敏感的机理 

无论是造成肠道过敏的食物,还是组胺和发漫,其在本质上都是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发生作用,最终导致炎症的发生。 

8.脑肠轴失调:双向影响

IBS患者确实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失调。

所以在传统上,IBS会被认为是“从脑到肠”的失调。

然而,在罗马IV的诊断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肠道问题对大脑的影响。

从脑到肠,和从肠到脑,是两条相反的路径。

如果精神状况出现在无法解释的肠道症状之前,通常意味着是“从脑到肠”——通常是压力引起了消化上的问题。

在另一方面,如果精神症状出现在肠道问题之后,那么通常意味着肠道是最初的发病场所。

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在新发的IBS患者中,两者各占一半。

也就是说,一半的患者是“从脑到肠”,而另一半是“从肠到脑”。

但不管方向如何,他们的症状都极为相似;而在后续的病程中,肠和脑之间会一直交互影响。

IBS患者存在脑肠轴的失调。

这里的关键是,精神失调不是并发症,它和肠道症状一样,属于整体疾病状况的反映。

9.肠道屏障的异常:D比C普遍

一部分IBS的患者存在肠道屏障的异常——通常是肠道通透性的增加。

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常被通俗地表达为“肠漏“。

肠漏的情况在IBS-D患者和PI-IBS中较为普遍;而至于IBS-C,一部分人的结肠通透性似乎是正常的。

在一项试验中发现,大约39%的IBS-D患者的乳果糖/甘露醇测试的结果表明存在“肠漏”。

而在PI-IBS患者中,肠漏的状况似乎更为普遍;在这些患者中,肠漏的状况越糟糕,腹泻的症状也会越严重。

另外,在小麦敏感的患者中,肠道紧密连接的标志——组连蛋白(zonulin)——也存在偏高的情况,这标志着肠漏的存在。

从理论上来说,肠漏容易带来“入侵”。

因为漏洞的存在,肠道中的细菌外毒素、大分子食物颗粒、细菌代谢产物更容易侵入内环境。

当不明物质不断地闯入内环境,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不断地“发动火力”。

这些不停息的免疫反应,则可能引发持续的炎症。


10.胆汁酸代谢异常:循环的不畅通

在IBS-D患者中,大约每4个就有1个存在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人体的胆汁酸具有轻泻的效应。

当过量的胆盐进入大肠,就容易促使肠上皮细胞过度分泌,从而造成腹泻。

在人体中,胆汁酸本应在回肠中被重吸收。

在重吸收的同时,会激活一种叫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的激素。

FGF19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能够抑制胆汁酸的过度生成。

而如果回肠被切除,或者回肠存在炎症,抑或肝肠循环不畅,那么就没有足够的FGF19来抑制胆汁酸的合成。

如此一来,人体就会生产过多的胆汁酸,从而最终引发腹泻。


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IBS-D的患者存在严重的胆汁酸吸收不良——7天的胆汁酸留存不到5%(正常范围在15%以上)。

11.寄生虫感染:旅行者需留意

关于IBS,一个相对少见,但仍然存在的病因是寄生虫的感染。

其中,最为相关的寄生虫是芽囊原虫。

芽囊原虫是一种唯一能寄生在人体下消化道中的不等鞭毛生物。

在发达国家中,囊芽原虫的感染率常常高于5%,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有时可以高至76%。

而许多研究发现,在IBS患者中,芽囊原虫的感染率要高于健康人群。而芽囊原虫感染率越高的地区,IBS的发病率也越高。

P4.jpg

图:芽囊原虫在IBS和正常人中的感染率比较 

芽囊原虫是否致病,可能与其种类有关。

其中的一些亚种,比如ST7,能够用水解酶攻击宿主的组织来获取营养。

当水解酶降解了宿主肠道中的粘液,炎症和肠漏就更容易发生。

在有症状的人群中,芽囊原虫的感染会造成腹痛、腹泻、便秘、疲劳和皮疹——这与IBS的症状高度重合。

而一些IBS的患者,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于这种寄生虫的感染。

P5.jpg

图:芽囊原虫感染的症状和IBS症状的比较 - Source:Source:doi: 10.1186/1756-3305-1-40.


这些感染芽囊原虫而出现症状的患者,发病通常是在去偏远国家或地区旅行后。

2007年一项中国的研究表明,在上海,芽囊原虫的携带率约为1.9%,而在云南的勐海县,感染比例达到了32.6%。

如果IBS的发病和既往旅行相关,那么寄生虫的感染会是需要留意的。

木森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IBS的可能病因。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在IBS的病因中,炎症是问题的核心。

肠道动力的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胆汁酸的代谢异常,其背后都有炎症在作祟。

而菌群的失调、此前的感染、肠道食物过敏、肠道屏障失调、以及可能存在的寄生虫感染,都是诱发炎症的因素。

至于脑肠轴的失调,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炎症有着关联。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IBS的疾病模型。

P6.jpg

因为炎症是核心,我们目前至少可以做的,就是采取抗炎的饮食和遵循昼夜节律的抗炎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管理好可能存在的压力,也能避免进一步的脑肠轴失调。

有了这个模型作为基础,接下的事情便是去试着回答一个个的子问题,从而尽可能地构建起完整的IBS的认知框架。

有了结构化的认知,我们离问题的彻底解决也许就能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Talley, N. J. (2020). What causes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 proposed disease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5(1), 41-48.

Grabauskas, G., Wu, X., Gao, J., Li, J. Y., Turgeon, D. K., & Owyang, C. (2020). Prostaglandin E2, Produced by Mast Cells in Colon Tissues From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ontributes to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Mice. Gastroenterology.

Kamphuis, J. B., Guiard, B., Leveque, M., Olier, M., Jouanin, I., Yvon, S., ... & Noguer-Meireles, M. H. (2020). Lactose and Fructo-oligosaccharides Increase Visceral Sensitivity in Mice via Glycation Processes, Increasing Mast Cell Density in Colonic Mucosa. Gastroenterology, 158(3), 652-663.

Black, C. J., & Ford, A. C. (2020). Predicting response to rifaximi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s the answer blowing in the wind?. Gastroenterology.

Zhou, Q., Zhang, B., & Verne, G. N. (2009). Intestin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hypersensitivity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in, 146(1-2), 41-46.

Barbaro, M. R., Cremon, C., Morselli-Labate, A. M., Di Sabatino, A., Giuffrida, P., Corazza, G. R., ... & Fuschi, D. (2020). Serum zonulin and its diagnostic performance in non-co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Gut.

Spiller, R. (2016).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new insights into symptom mechanisms and advances in treatment. F1000Research, 5.

Poirier, P., Wawrzyniak, I., Vivarès, C. P., Delbac, F., & El Alaoui, H. (2012). New insights into Blastocystis spp.: a potential link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LoS Pathog, 8(3), e1002545.

Boorom, K. F., Smith, H., Nimri, L., Viscogliosi, E., Spanakos, G., Parkar, U., ... & Jones, M. S. (2008). Oh my aching gu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lastocystis, and asymptomatic infection. Parasites & Vectors, 1(1), 1-16.


免责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是用于信息的分享,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文章内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



Older post Newer post